珍珠 像眼泪一样珍贵的水中精灵
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无关
自古以来,珍珠一直被视为水中的珍宝,与大地上的宝石一样,成为高贵、美丽和财富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采集和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开始人工养殖珍珠贝类的国家。目前,我国在淡水珍珠的产量和消费量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在与珍珠的长期交往中,中国人培育了丰富的“珠文化”,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与眼泪相伴的传奇
珍珠晶莹圆润、深受人们喜爱,但其形成过程古人却对此有各种猜测。在世界各国与珍珠形成有关的神话传说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许多传说都与眼泪有关。在古代阿拉伯人的故事中,当牡蛎在海滩上欣赏月光时,天上的女神在哭泣,女神的一滴眼泪落进牡蛎心脏,就变成了一颗珍珠。在北欧丹麦童话《人鱼公主》中,人鱼公主思念王子,流下眼泪,被守护在身边的母蚌珍藏起来,最终眼泪变成了颗颗珍珠。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珍珠的形成和眼泪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鲛人泣珠”。据传说,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南海里生活着一群鲛女,她们原在月宫中为嫦娥做侍女,因做了错事被罚到海边织绡。她们织的绡薄如蝉翼、滑如凝脂,名叫鲛绡。每逢月圆之夜,她们常常站在礁石上,遥望月亮,思念月宫中的美好时光,伤心落泪。她们落下的眼泪就化作珍珠。另有一个版本的故事中,海龙王的女儿钦佩青年的勇敢而救了他,并与青年相爱结为夫妻,但后来青年被贪官杀害。悲伤的龙女每逢月圆之夜就会坐在珊瑚岛上哭泣,思念死去的丈夫。这些故事被古代文人频频引用,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句子,人们觉得珍珠像极了珍贵的眼泪,更加珍贵动人。
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无关
珍珠是一种由珍珠贝类产生的生物矿物。珍珠贝类包括鲍类、牡蛎、贻贝和蚌类等。当珍珠贝类的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砾或生物体等外界刺激和压力时,外表皮的单层上皮组织局部或一部分细胞下陷,逐渐形成一个囊状结构,即珍珠囊。珍珠囊内的上皮细胞会持续分泌一种半透明的珍珠质,从而生成珍珠。珍珠贝每天分泌约3到4次,每次只能覆盖厚度约为0.5微米的珍珠质,因此需要2到5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一颗直径超过3毫米的珍珠。
珍珠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同时还含有少量的有机物和水。由于其稳定性较差,接触酸性物质时容易融化、起泡,因此不适宜与醋、香水、油、盐、酒精等物质接触。珍珠的形状多种多样,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梨形和异形。珍珠有丰富多彩的颜色,如白色、红色、黄色、粉色、黑色等,这主要是由于珍珠质中所含有的微量金属元素不同而造成的。如果珍珠中含有铜元素,那么它的颜色就是金黄色的;如果含有钠元素,就会呈现肉粉色;如果含有锌元素,那么它就会呈现红色。
在古代,珍珠主要来自浅海海域,但近代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使得产自河湖的淡水珍珠也逐渐崭露头角。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珍珠,不论是海水珍珠还是淡水珍珠,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养殖获得的,而天然珍珠已经十分罕见。
艰辛的采珠史
我国古代先民早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珍珠的价值,并开始了珍珠交易。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说的是淮水这个地方盛产珍珠和美鱼。其中“淮夷蠙摈珠”中的“蠙摈”指的就是蚌,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以蚌类生产的珍珠进行贸易。另外,韩非子的《外储说左上》中也有“郑人买椟还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去郑国卖珍珠,结果被郑国人对装珍珠的木匣更感兴趣,高价买走了木匣,却不知里面的珍珠早已被取走。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取舍不当,成为了现在常用的成语“买椟还珠”。
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无关
自秦代以来,珍珠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逐渐成为朝廷贡品,具备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它开始被广泛用于皇室成员的皇冠、贵妇的装饰和佛像的宝座等地方,被视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在广州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珍珠,总重量达到近4.6千克。这些珍珠大小不一,小的只有一两毫米,而大的可以达到20毫米,大部分都有穿孔。这充分说明穿戴珍珠饰品已经成为了彰显尊贵身份的一种方式。
在两汉时期,广西的合浦、珠厓和交趾一带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域面积广阔,水质温暖,水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因此非常适合珠蚌生长,盛产珍珠。尤其是合浦的珍珠资源最为丰富,采珠业最为发达。据史书记载,合浦百姓并不懂得耕作技术,而是以采珠为生。由于珍珠小巧而珍贵,易于携带,而且“珠玉之利百倍于农事”,珍珠贸易在合浦得到了繁荣发展。一些中原地区的商贾前来广西采购珍珠,再将其贩卖到内地,可以获得数百万的利润。后来,合浦成为两汉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大量载有合浦南珠的商船驶向东南亚和南亚诸国,使得这个小海港成为汉朝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然而,尽管珍珠为沿海地区带来了福祉,但它也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由于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珍贵的天然物质贪求无度,地方官员争相进贡,导致许多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因下海采珠而葬身海底。正如李白在他的诗中所说:“相逢问疾苦,泪尽曰南珠。”古代采珠的历史就是珠民的血泪史。
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无关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弘治十二年(1499年),官府征集了800艘府船,8000名人夫,花费银子万两,采集了28000两珍珠。然而,在这次大规模采集中,有600余名人夫因病或溺水而死亡,七十多艘船被风浪摧毁。这一官方采珠活动对民众的伤害和国家的损失不言而喻。由于过度捕捞,到了明朝嘉靖时期,珍珠的采集量已经大大下降。巡抚都御史林富上《乞罢采珠疏》谓:“嘉靖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明朝末期的学者宋应星详细描述了采珠的方法。采珠船通常比其他船只更宽和圆,并在船上铺满了草垫子。当船经过旋涡较多的海域时,采珠人会将草垫子扔入海中以确保船的安全通过。采珠人在船上使用长绳系住腰部,并带着篮子潜入水中。在潜水前,他们会使用一种锡制的弯环空管遮住口鼻,同时用软皮带子将其缠绕在耳项上以便呼吸。有些人能够潜至水下四五百尺,将捡回来的蚌放入篮子中。当呼吸困难时,采珠人会摇动绳子以示紧急,船上的人便会迅速将其拉上来。然而,仍然有些人会不幸丧生在水下。出水后,潜水人员需要立即使用煮热的毛皮织物盖住自己以防止冻死。
由于过度捕捞,到了清代,广西沿海地区的自然珍珠采捕业逐渐减少,珠民们无法依靠这个行业为生。而产自松花江及其支流的东珠开始备受统治者的推崇。清朝顺治七年开始,东珠的采捕由分散采珠改为集中采珠,并严禁民间自行采捕。清朝的采珠人被称为“牲丁”。他们一般结成队伍乘船而行,到有珠蚌的水域停靠河岸。其中有人用长杆插入水中,牲丁们依次下潜到插杆处摸捞珠蚌。产东珠之河水冷而湍急,虽然不像海水那样深不可测,但下水捞珠仍然十分危险。人们有这样的说法:“珍珠美,珍珠贵,颗颗俱是牲丁泪”。东珠非常珍贵,只能由皇室使用,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由于常年大量采集,产自东北的东珠数量大幅下降。曾因私藏20余颗东珠而被努尔哈赤下令斩首的大功臣额尔德尼,也是一个例证。
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无关
珍珠养殖历史悠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珍珠人工养殖的国家之一,但在古代时期,这种养殖技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古代中国的养珠法传到了国外,但在国内却长期停滞不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开始恢复传统的养珠法,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优化,以提高养殖效率和珍珠的质量。现在,中国的珍珠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年产量也一直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
是的,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的这段记载是说明我国古代已经开始尝试人工养殖珍珠了,并提出了一种养殖珍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假珠放入稍大的蚌蛤体内,经过两年左右,就能形成一颗真珠。虽然这种方法中有些细节没有说明,但是这段记载仍然是珍珠人工养殖史上的重要一笔。在宋代,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已经开始发展,并且逐渐得到应用。虽然这种方法的效率不高,但是对人工养殖珍珠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我国珍珠养殖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发现了许多珍珠养殖的关键因素,例如:贝壳的适宜温度、养殖水域的适宜温度和盐度、适宜的贝壳种类、适宜的育苗方法、适宜的珍珠质量评估等等。同时,还发明了一系列先进的珍珠养殖设备,例如:温度控制器、水质检测仪器、氧气供应系统、水泵、滤网等等,以确保珍珠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卫生、稳定和安全。
今天,我国的珍珠养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和规模最大的珍珠养殖业之一,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的珍珠产业还涵盖了珍珠加工、珍珠销售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珍珠产业链。
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无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家在北部湾海域进行海水养殖珍珠实验,取得了成功。养殖珍珠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环境,对水温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冬季来临时需要将珍珠贝迁移到温暖的海域。
通常,珍珠贝类在两岁时就可以开始养殖珍珠。养殖珍珠分为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无核珍珠是指通过体内组织培养珍珠贝类的外套膜外上皮细胞,使之长成珍珠囊并分泌珍珠质,从而形成珍珠。有核珍珠的养殖则需要将珍珠核和外套膜的外上皮细胞同时插入并埋藏于皮下,让珍珠囊沿着珍珠核周围形成。珍珠核主要由钙类物质组成。有核珍珠的大小要比无核珍珠大。
1984年,中国淡水珍珠产量首次突破100吨,超过了当时产量最高的日本。此后,中国的淡水珍珠产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不断提高占据了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
医林探究
珍珠入药用处多
珍珠具有广泛的用途,除了作为饰品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珍珠质中富含抗氧化的硒元素和氨基酸,因此被视为美容养颜的佳品。
在《本草经集》中,梁代的陶弘景认为珍珠可以治疗目肤翳和止泄等症状。唐代的《海药本草》也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在元朝,商人们经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认为它既可以滋补,又可以防暑。
在明代,《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认为珍珠味咸甘寒无毒,具有镇心点目的作用。珍珠涂面可以使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则可以去皮肤逆胪。此外,珍珠还可以坠痰,除面斑,止泻,除小儿惊热,安魂魄等。《本草纲目》还记载了珍珠药用的多种方法。
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无关
咬文嚼字
珍珠的浪漫别称
中国古人常用“明月”或“琅玕”来指代珍珠。在《楚辞·九章》中有“被明月兮珮宝璐”的句子,而《墨子》中则记载“楚之明月出自蚌蜃”。此外,《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也用“耳著明月珰”来形容佩戴珍珠耳环的刘兰芝,其中的“明月珰”即指珍珠。而“琅玕”原本是传说中的仙树,其果实被称为琅玕子,也有些古书将其比喻为圆形的美玉,甚至用它来指代珍珠。
在西方艺术世界中,有一种风格被称为“巴洛克风格”,它是一种富丽堂皇、浪漫唯美的艺术风格。而“巴洛克”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的意思则是“不规则的珍珠”。这种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十分流行,它在雍容华丽中融入了一些世俗的凌乱元素。
成语拾趣
“鱼目混珠”的由来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满愿,他买到了一颗又大又白的珍珠。他非常珍惜这颗珍珠,把它装在一只精致的盒子里,非常小心地收藏起来,从来不轻易让别人看见。他的邻居叫做寿量,非常羡慕满愿的珍珠,但是却没有机会亲眼欣赏。
有一天,寿量得到了一颗鱼眼,它也很大,很漂亮,就像一颗珍珠一样。于是,他把它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让任何人看见,还经常对别人说:“满愿有一颗珍珠,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也有一颗非常漂亮的珍珠呢。”
后来,满愿和寿量都得了同样的病,他们一起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说:“这种病很好治,我这里有所有需要的药材,只是需要珍珠粉作为引子。”于是,两个人都回家取出自己的珍珠。当他们把珍珠拿到医生那里的时候,医生看了满愿的珍珠后赞叹道:“真是一颗好珍珠!”然后又拿起寿量的那颗“珍珠”看了看,哈哈大笑说:“这根本不是珍珠,是一颗鱼眼睛!你这是在混淆视听啊!” 寿量十分尴尬。
后来,“鱼目混珠”这个词就被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